便民资讯
市疾控中心发布2025年5月我市重点传染病和健康风险提示
  • 信息来源:市卫生健康委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4-29 16:34
  • 浏览次数:

据预测,5月份我市将经历降雨和升温的过程,气温起伏可能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不适。五一长假即将来临,在计划出行旅游时,无论是选择出境游,还是前往公园、森林踏青野餐,都需要注意户外出游的安全。尤其是在户外环境中,要特别防范由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,同时警惕手足口病、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,以及食源性疾病等发生。5月份我市主要健康风险提示如下:

1、呼吸道传染病

目前,我市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总体保持平稳,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持续小幅上升趋势,流感活动处于低位水平。在近期开展的多病原检测中,检出的主要病原包括新冠病毒、流感嗜血杆菌、腺病毒、鼻病毒、A族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。随着“五一”假期临近,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多,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在公共场所出现频率可能会有所提高,这将导致他们的感染传播风险相应增加。

风险管理建议:

(1)加强个人卫生,勤洗手,咳嗽、打喷嚏时用手帕或衣袖内侧掩住口鼻;均衡饮食,保证睡眠,适量运动,提高自身的免疫力;早晚注意保暖;定期打扫卫生,保持环境清洁。

(2)做好流行性感冒、新冠、肺炎、流感嗜血杆菌等疫苗的接种工作,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率。

(3)加强学校、养老机构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,做好呼吸道疾病的健康教育与监测工作,及时发现疫情苗头并妥善处置。


2、虫媒传染病

登革热: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我市的优势蚊种以白纹伊蚊为主。当前我市出国劳务人员较多,同时假期去境外(巴西、美洲)旅游者常见,面临一定的境外输入性传播风险。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):主要是由蜱虫叮咬引起的一种疾病,其主要流行季为5月至7月。目前,我市SFTS病例处于低水平零星散发状态,但监测发现,与往年相比,蜱虫数量有所上升,活动密度也有所增加。

输入性疟疾: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我市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,输入来源地主要分布在非洲、东南亚等地区,许多人因对疟疾认知不足,归国后放松警惕,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。

风险管理建议:

(1)居家时要定期清理花盆托盘、水桶等积水容器,保持下水道和排水沟畅通,避免积水。尽量减少在树荫、草丛、凉亭等地方长时间逗留。外出时最好穿浅色、紧口的长袖上衣和长裤,避免裸露脚踝等部位。

(2)假期出国前应了解所去国家登革热和疟疾流行情况;从疫区返回后14天内,密切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,如果出现疑似症状,应立即就医,向医生说明近期旅行史。

(3)户外接触草丛或树木后,回家先检查身体表面。若发现蜱虫钻入皮肤,不要硬拽,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处理。如出现发热、叮咬部位发炎、破溃或红斑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排查是否感染蜱传疾病。


3、肠道传染病

目前我市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和手足口病的发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。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,是腹泻病患者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,尤其容易在学校、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引发聚集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,其中儿童患者多以呕吐为主,成人患者则以腹泻居多。与此同时,手足口病也进入高发阶段,该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,主要在5岁及以下儿童中多发。

风险管理建议:

(1)以日常预防为主,开展卫生宣传,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;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,正确烹饪食物,生冷食品应彻底煮熟后食用;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,不要拥抱、分享玩具、餐具、洗浴用品,从而避免感染。

(2)目前我国已有针对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,易感者可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。

(3)托幼机构等要加强晨检,早期发现、早期隔离患病儿童;当出现聚集性疫情时,托幼机构应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,开展规范处置。


4、食源性疾病

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食物腐败变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,由此引发的腹泻病例数可能会有所上升,伴随“五一”长假到来,外出旅游等人员聚餐增多,以微生物感染为主的食源性疾病发病将会明显增加。此外,5月份也正值雨季,各种野生菌开始大量出现,每年自采误食毒蘑菇事件也时有发生,误食后可引发严重的中毒症状,甚至危及生命。

风险管理建议:

(1)保持良好手卫生以及食品卫生。养成饭前便后、加工食品时洗手的习惯;避免食用过期、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食品,生熟要分开。

(2)外出就餐选择正规,有营业执照的餐厅,不买街头无证照商贩出售的食品,不买“三无食品”。不盲目尝鲜、贪吃、乱吃,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